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

「厭惡損失」的毛病

網誌分類:股票經
網誌日期:2017-07-13

課堂上,我問學員:「假如你買入的股票,股價下跌了超過10%,你會否止蝕沽出?」

有位學員答:「因為我是技術走勢派,股價下挫10%,很大機會代表自己看錯市,為了避免股價再下跌帶來更大的損失,我會止蝕。」

另有一位學員這樣回答:「因為我是聽消息或財經演員的貼士買股,還未懂得基礎分析及計算公司的內在價值,股價下跌了,我也會止蝕,務求保本。」

然而執行止蝕,說易行難。假如他們真的可以貫切執行止蝕,問題可能也不算太嚴重,每次最多都是虧蝕了本金的10%。最大問題是業餘投資者,甚至專業投資者,往往都會犯上「厭惡損失」(Loss Aversion)的毛病。

行為學家指出,由於人們總是不喜歡損失的,當面對潛在損失時,他們願意尋求風險搏一鋪,希望可以反敗為勝。這種人性,很容易便會產生處置效應(Disposition Effect)的行為。不少投資者在處置手上持有的股票時,都傾向賣出賺錢的股票,卻繼續持有蝕錢的股票,因為他們覺得股票一天未賣,也不算虧損,未來總有一天股價會回升,一於跟它「鬥長命」。這意味著當投資者處於盈利狀態時是「風險迴避者」,而處於虧損狀態時是「風險偏好者」。

太早沽出優勝股,不願止蝕沽出虧損股(不是採用價值投資法而買入的股票),這種源於「厭惡損失」的投資策略,解擇了散戶為何在股票市場往往都是「贏粒糖、輸間廠」,注定失敗收場。




10 則留言:

  1. 即使是價值派也要謹慎,否則遇上價值陷阱股,容易以為越跌越平,泥足深陷

    YY

    回覆刪除
  2. 您好鍾Sir!
    我記得曹仁超和巴菲特都建議投資者當股價大幅下跌時要止損,以免泥足深陷。
    但是如果我是在估值已經相對比較低時買入(例如PB 低於1 的中海油883),之後價格再下跌的情況下,應該止損還是等待?
    想請教下鍾sir 的睇法。 Thanks!

    (最近才follow 鍾sir 的文章,覺得很實用性,將書本理論應用到實戰上,加油!)

    回覆刪除
    回覆
    1. Ben兄:假如你對自己的估值計算有信心,買入時已經預留充足的安全邊際,那麼買入後股價再下跌,我認為不需要止蝕,應該持有,甚至考慮增持!當然,增持前需要檢視一下公司的內在價值是否有變。

      刪除
  3. 死因1:買時不知股票內在估值
    死因2:沒有設定某隻/某板塊的最高比重
    死因3:沒耐性+沒閒$

    缺-不可

    回覆刪除
  4. 斗滿身边也有"傾向賣出賺錢的股票,卻繼續持有蝕錢的股票"這類人, 斗滿自己也試過這樣, 渴望蝕錢股終有一天能回到買入價, 最近斗滿忍痛把蝕錢股賣掉, 好好重新整理一下資產, 重新上路!

    回覆刪除
    回覆
    1. 斗滿兄的投資理念越來越清晰,哈哈!

      刪除
  5. 翻查去年寄給台灣親戚的舊信也談到“厭惡損失”,如下:

    怎麼賺?當加權指數從2007年10月的高峰期的9810點下跌到了2008年11月20日的4080點,跌幅是58.2%!大家都非常害怕,但是價值投資者就會去pricing,4080點,它的PE是8.62倍,台灣加權指數的10年平均值是7860.5點,平均PE是23.4倍,就10年平均值7860.5點下跌至4080點,這可是48%的跌幅,假如你把市場10年中值作為中值的話,那麼,你買進的話就享有48%的安全邊際!你會失敗的蓋然性應該是非常的低,對吧!PE由中值的23.4倍下跌到了8.62倍,那可是慘烈異常,63%!假如你更精密,不難計算出2008年11月20日那一天加權指數4080點的PB是1.04,Dividend Yield是11.2%。大家都害怕得不得了,沒有人敢買!為什麼不敢買?William Bernstein在他那一本The Intelligent Asset Allocator第7章最後那一節裡稱之為:Risk Aversion Myopia,中文叫做“目光短淺的風險厭惡心理”,一般人的投資風險時間尺度只有一年,這真是目光短淺!所以不會買進殖利率(香港叫股息率)高達11.2%並且價格低廉的股票與基金(因為跌得太慘烈了,面對只是30%的資產流失已經非常痛苦,那種痛苦程度無法形容,更何況是63%!)。同一章的前面更說明了這麼便宜為什麼不會買進,因為在大跌市的時候,即使是超好的公司與基金也跌得像狗一樣,一般人根本無法說服自己去買進它們。也就是說,大家都不要了,我為什麼要要?好!你是價值投資者,你堅信價值回歸,中值回歸,所以你敢大筆買進(當然不要亂買,限制在大公司、超好公司與指數基金),於是,你便快快樂樂地持有到2011年1月28日,賺那124%的利潤。假如你不是全部賣出,也可以減持一部分獲利了結。常常聽人說“逢低買進”,問題就在什麼是低?怎樣才算低?從價值投資的角度去看,台灣的長期平均PE的倍數是偏高的,26倍左右(5年平均PE則為17.8倍)。但是,台灣加權指數的長期的Dividend Yield(殖利率)則甚固定,大概在4.4%左右。那麼,11.2%之於4.4%,不就是減價大平賣嗎?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Ch Liu兄的分享。
      很多投資者就是太過著重短期的得失,而忽略了優質股長期的理想回報。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