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0日 星期日

再談資產配置

網誌分類:股票經
網誌日期:2019-01-20

曾經聽過股壇的老前輩說:「如果有一個人聲稱可以準確預測大市的短期走勢,預知股市何時見頂及何時見底,他不是瘋子,便是騙子!」

在一片看淡後市、投資氣氛和情緒低迷的情況下,有誰會猜中港股近兩個星期竟然會大幅攀升逾2000點(恒生指數從25000點上漲至27000點)?

早前股市持續下跌,心理壓力在重倉的投資者身上,現在股市從低位不經不覺上升了2000多點,壓力轉移至「一股不留」的投資者身上。

對於「一股不留」的投資者,手上全是現金或債券,他們可以如何部署下一步行動?他們有兩個選擇:

(1)承認看錯市,急急買貨,增持股票。
(2)堅持等待,股市不再大跌便不買。

選擇(1)的投資者,也許會擔心和害怕增持股票後,萬一又再出現壞消息,令股市再次下跌,豈不是很蝕底?左一巴,右一巴!

選擇(2)的投資者,也會擔心錯失低價買貨的機會。Howard Marks在最近的一次訪問中說:「雖然持有現金是一種選擇,但是誰都無法預測市場的漲跌,若是市場其實仍是上漲的,投資人將會錯過了獲利機會。」這正正道出了「全現金等待策略」的缺點!

為了避免「一股不留」可能出現的苦惱,投資者不妨參考Benjamin Graham為防禦型投資者提供的資產配置指引。該指引建議禦型投資者可以根據股市整體的情況和估值而調整股票佔投資組合的比重,最少持有25%,最多持有75%,正常持有50%。

為何股票佔投資組合的比重不是設定在0%至100%區間,而只是在25%至75%區間?我估計Benjamin Graham不把股票的比重設定在0%至100%,目的就是不想防禦型投資者走向極端,孤注一擲,以防看錯。

就算股市上升至價格昂貴、估值偏高,投資者也應該最少持有25%股票。因為升市的週期可能較預期長,累積升幅也可能較預期大。在大升市的時候,過早全數沽出,以致手上完全沒有貨,看著股市繼續上漲,錯過了部分利潤,很可能抵受不了市場樂觀情緒的感染及貪婪的心理壓力,而重新於高位再入市買貨。

相反,就算股市下跌至價格便宜、估值偏低,投資者也應該最多持有75%股票。因為跌市的週期可能較預期長,而累積跌幅也可能較預期大。在大跌市的時候,過早用盡手上的資金買股票,以致完全沒有現金在更低位買貨,卻眼白白看著股市繼續下跌,肯定會打擊投資者持貨的信心和耐性,心理壓力可想而知。

我很多時候都會參考Benjamin Graham資產配置指引去調整股票的投資比重。舉個實際例子,我於2017年底至2018年初的時候,評估過當時股市熾熱的氣氛及整體大市稍為偏高的估值水平,便決定逐步減持股票,越高越沽,降低股票的投資比重至25%至50%區間。相反,當大市於2018年8月反覆下跌並進入熊市的時候,我便逐步增持估值偏低的優質股票,越低越買,提高股票的投資比重至50%至75%區間。採用這個資產配置指引的好處是------在調整股票比重的過程中,我基本上是沒有,也無須去預測大市短期走勢。

一個穩健的投資者宜經常保持適量比例的現金或債券,在大部份的時間,不宜過早全倉,甚至借錢買股票,也不宜一股不留。只要做好適當的資產配置工作,便可以安心享受股票長遠帶來的複利回報,而不會承受過大的心理壓力和風險,最重要是晚上可以安睡。

總的來說,穩健的投資者要有健康的資產配置,那就是適量平衡,不要走極端,因為我們沒有預測能力!

42 則留言:

  1. 一股不留真係不是好策略。

    個人港股和北美指數mpf佔持倉提升至22.5%;另外77%現金做晒定期至10月23日,暫時無法進一步提升持股。唯有靠每月出糧剩下的儲蓄做月供,逐點逐點提升持倉位。

    2月繼續月供2,3,11,12,270,823,1299
    另外之前2018年10月3日沽出維他奶$27.35,1月14日$29.05再買回。小弟又落錯車了。

    之前上過鍾sir第5期(17年5,6月間)的基礎投資課程,都幾實用

    回覆刪除
    回覆
    1. Edward兄:最重要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資產配置組合和方法。加油!
      多謝推薦我的基礎投資課程,哈哈!

      刪除
  2. 鍾兄:大致明白你所說明的概念!但有一點想了解一下!市場在大部分時間都有效!即股值理應大部分時間都在合理水平左右!即我們的配置在 50%左右!而我們設定的每年平均回報又在 7-10%(連股息)!因我們只下了 50%的資金!那應該每年股市的上升或波動差要在 20%左右才能達標!若這樣好像比較難達每年 (7-10%)回報!可加以說明一下嗎?謝謝你!

    回覆刪除
    回覆
    1. Lam兄:你所指的「設定的每年平均回報又在 7-10%(連股息)」應該只是股票部分吧!而不是整個投資組合(包括現金或債券)。

      刪除
    2. 鍾sir ,似乎Lam先生最後一句表達了其意願是做到整體財富(包括未投入的閒置資產)每年有7-10%增幅,卻苦於需要投資部分每年有20%升幅才能成功,而而感到難以實踐?

      刪除
    3. SergioXau:明白。雖然有點難度,但也不一定不能做到,要視乎執行上是否有紀律。

      刪除
  3. 值得消化入骨,謝謝分享!!

    回覆刪除
    回覆
    1. Ken兄:不客氣。希望投資者多花時間了解資產配置和風險管理的重要性,而不純粹是個別股票分析。

      刪除
  4. 我唔太同意。。一定有人可以預測股市,但係成功的人真係少之有少。就好比一個最頂級的poker 手,可以通過心理戰,對方的行為預計對方的底牌而大大增加勝率。而出息的投機者可以通過觀察普遍民眾的情緒,而預測到股市,同時表明他們是一個出息的心理學家。而他們和我們有一樣的法制----反向思維
    一個人如果可以預測未來的話,根本不要任何知識就可以打敗市場。出息的投機者可能表現的更好。但價值投資保證我們每天可以活得心安理得呀

    回覆刪除
    回覆
    1. 匿名兄:非常認同「價值投資保證我們每天可以活得心安理得呀」!

      刪除
    2. 我們在討論問題的時候經常非批判地將三個不同層次的論題糾纏在一起,這三個層次是:
      一、可能的。
      二、現實的。
      三、必然的。
      可能的大於現實的,現實的大於必然的。涉及必然的是最少的,通常只有數學與邏輯的命題,但都是分析地必然的,結論早已藏在前提裡,如:
      P→Q
      P
      ∴Q
      依據Wittgenstein的說法,這是Tautology,是分析地真的,但卻沒有增加任何新的知識,正像你堅持“紅花是紅的”一樣。
      科學知識大部分建立在歸納方法上,雖然它沒有必然性,但是,是概然地真非常高的一種知識,這種知識的可能性,依據羅素的分析,建立在五個Postulate上,這就是:1,Postulate of Quasi-Permenance, 2, Postulate of separable causal line, 3, Postulate of Spatio-Temporal continuity, 4,Structural Postulate, 5, Postulate of Anology。日常生活的經驗知識也離不開這五個設準,全都在“現實的”範圍內。
      至於“可能的”範圍就最大,只要邏輯地不矛盾就成立。如:太陽從西方升起來。這是可能的,但不是現實的,因為現實上太陽是從東方升起來的。但,太陽從西方與非西方升起來,是自相矛盾的陳述,所以它不是“可能的”。語言的使用有兩種基本功能。一是認知功能,如:三角形的內角之和是180º。二是情緒功能,如:三角形驕傲地唱歌。由於使用了語言的認知功能,所以,“三角形的內角之和是180º。”便有真的或假的之分,也就是說,這個命題具真假值。但是,三角形驕傲地唱歌。使用了語言的情緒功能,所以,它除了根本上不會是真的之外,連假的資格也不具備。也就是說談不上真假的。
      假然命題的方式是:假如……則(那麼)……。If……then……

      P→Q
      P
      ∴Q
      是符號邏輯中的假然推理。羅素在他的PM裡不用→而用ↄ,現在已沒有人用,是implication,讀 implies。

      刪除
    3. 我們又上了一堂邏輯課。謝謝Ch Liu兄的解說。

      刪除
  5. 如沽出的股要如何處理? 現金? 還是買bonds?
    Thanks

    回覆刪除
    回覆
    1. 匿名兄:我會持有現金或短期債券。

      刪除
    2. 債券入場費好貴, 又唔想現金蝕息, 仲有咩做法可取?謝

      刪除
    3. 匿名兄:可以考慮短期的定期存款。

      刪除
  6. John Keynes在1930年大蕭條時寫過一篇文章;Economic Possibilities for our Grandchildren,文章裡講述18世紀之後人類社會的進步的兩個原因:
    一、技術進步。
    二、資本累積。
    前者大家都知道是工業革命產生的影響。後者他如此說:
    The modern age opened; I think, with the accumulation of capital which began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I believe – for reasons with which I must not encumber the present argument – that this was initially due to the rise of prices, and the profits to which that led, which resulted from the treasure of gold and silver which Spain brought from the New World into the Old. From that time until to-day the power of accumulation by compound interest, which seems to have been sleeping for many generations, was re-born and renewed its strength. And the power of compound interest over two hundred years is such as to stagger the imagination.

    落實到個人,你不學會做好適當的資產配置工作,那麼,你一方面對風險的管控將較差,另一方面,你較不容易讓你的資產有效地累積。假如你一有什麼風吹草動便一股不留,那麼,你便錯失了讓你的資本累積更快的複利效應。
    到目前為止,我還是認為Graham這個Tactical Asset Allocation去管理強積金是極好的方法。推薦!

    回覆刪除
    回覆
    1. Ch Liu兄:對於投資者來說,Graham這個Tactical Asset Allocation真的甚有參考價值。

      刪除
    2. 以下是我在2016年2月21日所寫的投資家書《范蠡與子貢的投資成功的要訣與盈利增長率》的一小部分。范蠡成功的要訣是價值投資的“低買高賣”,“資產配置”與“複利效應”的道理,雖然范蠡是距今二千年四百多年前的人,但掌握好相同的致富道理,最後能夠走向成功。也許值得現代人也看一看。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裡記載范蠡的老師計然所教導的話說:
      “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
      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商品價格上漲到了極點就會下跌,它的價格下跌到了極點就會上漲。高價的時候趕快賣出,棄之如糞土。低價的時候趕快買進,視之如珠玉。
      股票的價格不也是如此嗎?
      范蠡所處的春秋時代還在商業社會的初始階段。所以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所講的所謂的“貨殖” ──商業活動,包涵範圍雖然還算廣闊,但無非就是各種手工業,以及農、牧、漁、獵、礦山、冶煉等各個行業的經營為主。我相信范蠡所從事的商業活動就是經營上述的各行業的產品,而依循一定的比例。也就是說,做好了適當的資產配置工作,而不是“獨沽一味”。他的落腳地是“陶”,他認為“陶”這個地方是天下的中心,交易買賣的道路通暢,經營生意可以發財致富。可見他從事跨國買賣,由於他的資金很大,不排除他還做跨國批發生意,雖然只“逐什一之利”,但數量大,則利潤就甚為可觀!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范蠡助勾踐成功復仇與稱霸諸侯後,下面是如此寫:
      范蠡事越王句踐,既苦身戮力,與句踐深謀二十餘年,竟滅吳,報會稽之恥,北渡兵於淮以臨齊、晉,號令中國,以尊周室,句踐以霸,而范蠡稱上將軍。還反國,范蠡以為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且句踐為人可與同患,難與處安,為書辭句踐曰:“臣聞主憂臣勞,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於會稽,所以不死,為此事也。今既以雪恥,臣請從會稽之誅。”句踐曰:“孤將與子分國而有之。不然,將加誅於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裝其輕寶珠玉,自與其私徒屬乘舟浮海以行,終不反。於是句踐表會稽山以為范蠡奉邑。
      范蠡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耕於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產。居無幾何,致產數十萬。齊人聞其賢,以為相。范蠡喟然嘆曰:“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乃歸相印,盡散其財,以分與知友鄉黨,而懷其重寶,閒行以去,止於陶,以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無之路通,為生可以致富矣。於是自謂陶朱公。復約要父子耕畜,廢居,候時轉物,逐什一之利。居無何,則致貲累巨萬。天下稱陶朱公。
      (白話文翻譯是:范蠡事奉越王勾踐,辛苦慘澹、勤奮不懈,與勾踐運籌謀劃二十多年,終於滅亡了吳國,洗雪了會稽的恥辱。越軍向北進軍淮河,兵臨齊、晉邊境,號令中原各國,尊崇周室,勾踐稱霸,范蠡做了上將軍。回國後,范蠡以為盛名之下,難以長久,況且句踐的為人,可與之同患難,難與之同安樂,寫信辭別勾踐說:“我聽說,君王憂愁臣子就勞苦,君主受辱臣子就該死。過去您在會稽受辱,我之所以未死,是為了報仇雪恨。當今既已雪恥,臣請求您給予我君主在會稽受辱的死罪。”勾踐說:“我將和你平分越國。否則,就要加罪於你。”范蠡說:“君主可執行您的命令,臣子仍依從自己的意趣。”於是他打點包裝了細軟珠寶,與隨從從海上乘船離去,始終未再返回越國,勾踐為表彰范蠡把會稽山作為他的封邑。  
      范蠡乘船飄海到了齊國,更名改姓,自稱“鴟夷子皮”,在海邊耕作,吃苦耐勞,努力生產,父子合力治理產業。住了不久,積累財產達幾十萬。齊人聽說他賢能,讓他做了國相。范蠡歎息道:“住在家裡就積累千金財產,做官就達到卿相高位,這是平民百姓能達到的最高地位了。長久享受尊貴的名號,不吉祥。”於是歸還了相印,全部發散了自己的家產,送給知音好友同鄉鄰里,攜帶著貴重財寶,秘密離去,到陶地住下來。他認為這裡是天下的中心,交易買賣的道路通暢,經營生意可以發財致富。於是自稱陶朱公。又約定好父子都要耕種畜牧,買進賣出時都等待時機,以獲得十分之一的利潤。過了不久,家資又積累到萬萬(億)。天下人都稱道陶朱公。) 
      注意范蠡離開越國乘船去到齊國之前是“裝其輕寶珠玉”,並沒有帶著千金、萬金之財,他到了齊國,改名換姓之外,“耕於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產”,“居無幾何,致產數十萬。”這是父子在海邊一邊做自耕農,一邊搞投資做生意,所以才能做得到在一個不長的時間裡“致產數十萬”,從“富爸爸窮爸爸”的ESBI四個象限去看,這表示不管你是做一份工賺錢或者是當自耕農,你必須先累積資本!但光是這樣累積資本的速度太慢,所以必須結合ESBI的I,就是投資。范蠡從數十萬發展到了“居家則致千金”,最後一直做到了“致貲累巨萬”,這當然是“投資”才能增加的這麼快速。但是,范蠡教導兒子們確切地要遵守“復約要父子耕畜,廢居,候時轉物,逐什一之利”,這裡“復”是再次的意思。“約、要”意義相同,就是彼此約定的意思。“廢居”就是低買高賣。光是“居”或“著”就是“ 買進, 囤積”。所以這一整句的意思是:父子都再次約定好了要耕種畜牧,低買高賣,買進賣出都要等待最好時機,尋求十分之一的利潤。這樣穩健地結合農牧商三者而讓財富穩健地成長致富。我們假定農牧這兩方面可讓他們每年獲得3%至4%的利潤,而投資經商可獲得10%的利潤,那麼,他們的每年的盈利增長率就是14%。一個年盈利增長率是14%的話,那麼,需要多久時間能使他們的資本翻倍呢?這是一個很好的數學問題。笨方法是:
      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資金 1 1.14 1.3 1.482 1.689 1.925 2.195 2.502 2.852 3.251
      你只要把上一年的累進資金每次再乘1.14就可以得出下一年的數字。舉例來說,假如你投資股票,不是像一般人那樣炒出炒入,而是長期持有一個穩健成長的大公司(年盈利增長率達10%至12%)加上每年這些穩健的大公司派發約4%的股息,也就是說,你的年盈利增長率會高於范蠡的14%,假如你再加上一兩家快速成長的中小型好公司(往往前面10年可達20%至25%的高速增長),你的年盈利增長率肯定比范蠡他們要好得多!好!就算你的成績平均起來跟范蠡一樣吧!假如你第一年的投資總額是10萬港元,那麼,你的資本額,靠著這個複利成長,到了第六年多一些,就變成了20萬,不到第十年就已經達致30萬。這個當然是笨方法的計算。金融學上有更快的方法叫做The Rule of 72,中文就叫做72法則。你只要把72去除那一個年盈利增長率的數字就可以得出資本翻倍的時間。14%,那就是72/14=5.143年,假如你的投資組合能讓你穩步每年以14%盈利增長的話,那麼就是約經過5年1個月又21天左右,你的10萬港元就會變成20港元。所以《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在“逐什一之利”之後這樣子寫:“居無何,則致貲累巨萬。天下稱陶朱公。”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沒多久,他的資產就積累到達了數目龐大過億的數字,所以,後世談論富翁時,都稱頌陶朱公。
      范蠡不追求暴利,只尋求十分之一的回報,這有很高的商業智慧,因為經商的利潤過高,肯定中間存在著所謂被剝削的問題。像Soros那種人並不能得到大家的敬重是因為他謀求暴利,放空別國的貨幣或股票期貨等而獲致,很多國家對他恨得牙癢癢的。范蠡更進一步散盡錢財給朋友親戚同鄉等,(《漢書》記錄他曾經三次如此!)所以他雖然很有錢,也沒有招致別人對他起了“仇富”心理。況且大家也親眼看著他和他的兒子們親身在田里工作,在牧場裡餵牛、餵馬、餵豬、餵雞鴨鵝等,那不就等於說,你看,他們賺錢也很辛苦的。司馬遷談論范蠡的部分很詳盡,除了“低買高賣”是典型的價值投資之外,像“旱則資舟,水則資車”(旱災時大家都不需要船,價格下跌很厲害,你就買進船。等到雨災時,你的船就能賣得到好價錢。雨災時就買進車,大家都不會要車,車就在價格低廉買進,等到旱災時,大家都需要車子,你在雨災時進的車子當然可以賣得到好價錢。)的逆向思維則完全是價值投資原則的生動應用。最厲害的是,范蠡跟文種一樣原先是楚國的窮人,都博讀群書,都非常有識見,做了好朋友,深知在楚國很難有所發展往上爬,於是去投靠落難的勾踐,這是投資在“人”的方面(呂不韋在趙國的京城投資秦國的質子子楚也是投資在“人”,回報更可觀,可惜也是沒有范蠡的智慧最終被殺!),而且是“長期持有”,陪著勾踐在吳國當奴隸。但他深知越王勾踐只能共患難,不能共富貴。所以他在離開越國前曾勸文種也離開,文種反應慢(文種就像買進了一個好股票就長期持有而沒有定期檢查這家公司!),最後被勾踐賜死。范蠡則當到了上將軍之後便遠離勾踐,有一點像一家好公司但股價被炒到翻了天,價格上升到了驚人的地步,應該趕快賣掉一樣!所以,“長期持有”並不等於永遠持有!

      刪除
    3. Ch Liu兄這篇家書寫得很生動,道出價值投資能夠創造財富的關鍵------“低買高賣”、“資產配置”與“複利效應”。「旱則資舟,水則資車」及「投資在“人”」的比喻也相當貼切。

      刪除
    4. 多謝鍾兄介紹Graham的資產配置方法, 簡單實用!

      另外, 知道Ch Liu兄投資於多個股票市場, 想請教兩個問題:
      1. Graham的資產配置方法應用於單一市場比較簡單, 但同時投資於不同地區的股票, 面對不同的市場估值時, 應如何操作。
      例如有些地區估值已經偏高, 另一些地區卻偏低 (eg 美國估值已經明顯過高, 港股估值卻還偏低), 這時候應該把美國部分賣出, 買回香港股票, 還是直接把美國部份轉至債券?

      2. Graham的資產配置 vs 100%滿倉複利投資法
      Graham的資產配置以外, 有種投資法提倡任何時間都滿倉, 把可投資的資金100%投入股票, 利用股息再投資, 這樣的好處是可以盡享複利的好處, 亦不用time the market。 當然, 投入的錢必需是閒錢, 沒槓桿, 大跌市可以沒有心理壓力, 另外亦要定期檢視持股, 賣出有問題的公司。

      與Graham的資產配置相比, 100%滿倉複利投資法的優勢在於盡享時間複利及操作簡單。壞處是失去利用price the market, 高賣低賣的優勢。

      Ch Liu 兄如何比較這兩種投資法?

      刪除
  7. 25%至75%區間比重的確唔錯策略,多謝鐘SIR。如果每月都有穩定現金流落返袋,例如收租加收股息,基於這個比例上會否有調整?

    回覆刪除
    回覆
    1. 小子兄:假如你認為自己可以承受更大的風險,投資能力和控制情緒能力也很好的話,也可以考慮提高股票比重的區間。

      刪除
  8. 資產配置這議題相當值得多次探討
    oc

    回覆刪除
  9. 鍾sir,同意股市不可預測,但請問在熊市時,根據你的經驗,是否每次熊市,股市都會一定出現安全邊際以至大幅低估,定係股市有機會只跌到合理價便回升呢?

    謝謝!

    回覆刪除
    回覆
    1. 匿名兄:一般來說,在熊市期間,股市都很大機會低於其合理值的。

      刪除
  10. 鍾sir甚麼時候再次在blog内更新股票組合回報?

    回覆刪除
    回覆
    1. 匿名兄:由於投資期間出現較多的買賣,令過往的假設(一直持有本身的股票投資組合)未能展示真實情況,參考價值不是太大,因此暫時都不會更新了。

      刪除
  11. 多謝鐘Sir又一再提點,之前正正係"一股不留",睇住個巿大升都冇貨,近呢半年睇左止凡同鐘Sir既書同資產配置。
    12月中果時25500點,雖然驚佢再跌,但持股最小比例係25%,同埋經已跌左唔小,膽粗粗買左堆9厘以上既收息股,雖然買左後一直捱價,今日開始帳面有正回報,平均預計收11厘息,開始坐得安心又放心。

    唯一要戰勝既係自己心理,有隻股買大注後一直捱價(再加注覺得風險太高),後悔唔應該一次買曬。到另一隻唔敢買太多,反而買左後一直升,而家加注覺得唔抵買,後悔果時做咩唔買多D。。。。人性 XD

    回覆刪除
    回覆
    1. 思:升市估值偏高的時候減持股票的比重,跌市估值偏低的時候增持股票的比重,這是價值投資的理念,但須要克服市場給你的壓力。加油!

      刪除
  12. 鍾sir,你說沽出股票後改持現金或短期債券,想請問那裡可買短期債券,最低入場費幾多呢?請賜教,謝!

    回覆刪除
    回覆
    1. John兄:不妨向你的銀行客戶經理查詢。

      刪除
  13. To John Yu兄:
    你可以看一看鍾兄blog文《Ben Graham資產配置指引》與討論,裡面有你所關切的問題與可能答案:
    http://bennychungwai.blogspot.com/2017/09/ben-graham.html

    回覆刪除
  14. 25%-75%令人心安,特別似我這種新手,
    自己有個指標的確能減少很多衝動,多謝鍾SIR的提醒!

    其實市況波動,QQ 、AIA等回勇拉升左大市唔少.
    現時恆指2萬7,但某些股票的價位其實和2萬5時差不多,

    組合中的比亞迪更是跑輸大市,還好組合中佔比已降至30%,不至肉痛,
    再次證明分散風險的重要,所謂目標價係30定80真係由得大行吹,
    估值不能假手於人,要自己動手計算,買入策略也要好好檢討.

    現時持有股票已到資金75%,的確是時候暫停,不作增持/減持.
    當然, 如果黑天鵝出現,恆指PE去到7/8以下,
    自問一定忍不住提升到8~90%,甚至100% (閒錢才可以,每人的家庭背景情況不同).

    回覆刪除
    回覆
    1. Herman兄:在追求回報的過程中,風險管理也相當重要,否則晚上可能睡不好呢!加油!

      刪除
    2. 沒錯,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所受的風險負責,管理好資產和情緒.
      補充一下,我的所謂100%資金其實是真正的閒錢,
      只佔我總資產的很少一部份,大部份資產是放於較穩健的樓市中,
      而且本人從事的工作相對穩定(工作其中一環就是幫失業的人)
      基於上述背景投資方向才稍為進取,人人背景不同,
      希望不會因此誤導其他看BLOG的人,再次謝謝鍾SIR的分享!

      刪除
    3. 謝謝Herman兄的補充。每位投資者都應該根據自己的目標回報率與可以承受的風險水平去做適當的資產配置。

      刪除
  15. 買股係機率遊戲,理論上係唔會all-in或all-out,因無100%。
    不過[承認看錯市]或可看成三羊遊戲已開出一門,那就不能說錯。
    方法總比問題多。
    ~~~1997

    回覆刪除
    回覆
    1. 1997兄:對的,穩健的投資者宜做好資產配置的工作,不宜經常all-in或all-out呢!

      刪除